对于妈妈来说,孩子的每个第一次,都是非常兴奋的。


比如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走路......



但是有的第一次,却是妈妈们不想看到的,比如第一次说谎。


前几天一位妈妈给我私信,她家的宝宝2周半了,有一天睡午觉的时候,她听见客厅有动静,就去看,结果发现宝宝正在偷吃薯片。


看到妈妈后,宝宝一把就把薯片藏到身后。


她问宝宝:“是不是偷吃薯片了?”


结果宝宝义正辞严的说:“我没有!我才没有!”


看到宝宝嘴上的薯片渣,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



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宝宝为什么这么小就开始撒谎了呢?跟他说了半天撒谎是不好的行为,想吃可以直接要,但感觉他依然似懂非懂?


最后,那位妈妈问:“C妈你说我应该怎么管?”



undefined

孩子说谎和道德无关


每每发现孩子说谎,我们的第一反应大都是:孩子会不会出现道德问题?


我要告诉你的是,孩子说谎和道德无关


根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李康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


• 2岁孩子中,已有30%会撒谎;


3岁孩子中,撒谎率达到50%;


• 4岁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撒谎了。


而且,撒谎和性别、个性、道德观念、家教方式都没有关系,和撒谎有关系的是,情商和自我控制能力



说谎的前提,是要知道对方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说谎,所以需要一定的情商;要把谎说好,还要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把脸部表情控制好,要把姿态控制好、而且语言内容要控制好,这些都是说谎要用到的能力。


李康教授团队经过20多年对儿童说谎的研究,惊讶地发现,那些说谎越早、说谎越好的孩子,情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强。


所以,如果你有一天发现,自己家的孩子开始说谎了,一定不要焦虑,反而应该很高兴才对,说明宝宝的心理发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当然,并不是让爸爸妈妈们鼓励孩子说谎,如果孩子说谎了,我们还是需要管教。


不过,不同年龄段,孩子撒谎都有什么特点,爸爸妈妈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undefined

3岁以下的孩子不会撒谎


明明说,3岁的孩子撒谎率达到了50%,为什么说3岁以下的宝宝不会撒谎呢?


讲个故事就知道了。


CC小时候,明明只跟奶奶去超市买了趟东西,可是,你如果问她:“CC,刚才去干了什么啊?”


她却说:“奶奶带我玩了摇摇车、吃了好吃的冰激凌……”


我们刚开始以为是奶奶宠她,带她玩了很多东西,只是怕我们不高兴,所以不告诉我们。


直到有一天,CC又跟奶奶去了超市,我问CC:“CC今天跟奶奶玩了什么啊?”


CC说:“奶奶带我去海里面玩了,我还和海豚一起玩了。



我:“...... ”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CC这么说,是因为我刚陪她看了一部关于海洋动物的纪录片,她的小脑袋里一直想着里面的画面。


其实,3岁以下的宝宝,根本不会撒谎。看起来他们在说谎,其实是因为他们没办法区分想象和现实的区别


李康教授的团队还发现:


想要撒一个完美的谎,也是需要心智发育的,他称为“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是有等级的,需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慢慢发育起来。


一级心理理论,就是对自己想法的察觉;二级心理理论,是对他人内心想法的察觉。


3岁左右的孩子,一级心理理论开始发展,他们有了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还没办法觉察出其他人的想法。


所以,你总能看到3岁左右的孩子说的谎话,一下子就能被揭穿。


有个著名的笑话想来大家都听过:


有一天,幼儿园的马校长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马校长,我儿子亨利今天生病了,不能来上学了。”


马校长问:“你是谁呀?”


电话那头说:“我是我爸爸。”你看,这就是典型的3岁孩子的谎言。


应对策略:


对于3岁孩子关于吃零食、做家务、上学这些事情上撒的谎,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管,只要轻轻纠正他们的表述,帮助他们学会区分幻想与现实,可以套用这个句式:


“ 我知道你很想看海豚,但是,我们真的只是去了超市购物,等妈妈有时间了带你去海洋馆看看吧。”


“妈妈知道你不想刷牙,不过,你确实还没刷。”



undefined

4岁以上的孩子,开始真正说谎


什么时候孩子撒谎需要开始重视呢?


4岁以上的孩子,就已经具备了揣测他人想法的能力,这个时候,孩子会开始有意识的撒谎了。


应对策略: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把客观事实讲出来,然后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把杯子或者盘子打碎了,这时候妈妈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


妈妈大声质问:“谁打碎了杯子?”


这种场面,会让孩子感觉到害怕和焦虑,为了躲避这种感觉,只能撒个谎说:“是爸爸打碎的。”


你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冲孩子发火:“你不仅打碎了盘子,还撒谎,真是讨打!”


孩子在被打和焦虑中明白,“嗷!原来是我撒谎水平不够高,被妈妈发现了才被打,下次一定提高水平。”


这种逼问和教训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只是火上浇油,中断了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桥梁。


孩子下一次面对惩罚和焦虑,还是会继续撒谎。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呢?


孩子把盘子打碎了。


妈妈和孩子说:“宝宝,你打碎了盘子,我们一起清理一下好不好。”


这种问法,很好地越过了定责这个环节,把重点放到了解决问题上。


也许,孩子还是会选择撒谎,告诉你不是他打碎的盘子,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你可以选择忽视孩子的撒谎行为。


看破不说破,还能做朋友。


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把整件事情引导到“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上来。


因为,孩子大部分撒谎或者严重的撒谎,其实都是为了逃避责任和惩罚。


而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正是抛开了追究责任的环节,让孩子勇敢地面对问题。


让孩子知道,就算说实话,也不会带走父母的爱和接纳,进而培养担当和责任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要带过多的情感色彩,只描述你所看到的内容,并陈述你对弥补的期望。


“ CC,妈妈看到你在沙发上洒了牛奶,我希望你能帮我清理它,请去拿毛巾。”



在情况得到解决之后,可以与孩子讨论如何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现在牛奶被清理了,怎么避免不再发生这种情况?”


——以后不在沙发上喝牛奶。


如此,孩子就不必通过撒谎来达到目的。


如果孩子明知道撒谎是不好的行为,却还是选择撒谎,从根本上来说,源自我们不恰当的应对


如果我们平时总向孩子灌输,“你要如何如何,大人才会喜欢你。”、“你不如何如何,大人就不喜欢你。”,然后承认坏事会受到惩罚,承认好事会得到奖励,趋利避害的本性显然会引导孩子做哪种选择。


孩子开始撒谎,正是他长大的标志,我们无需紧张,但也不能放任不管。


因为这是一个孩子“主动切断跟你交流”的信号。


想想那些被欺负、霸凌、甚至性侵却不敢跟父母说实话的孩子,与父母“切断交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愿意选择诚实的孩子,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值得信任。他们可以放心找你,而不必担心受到惩罚。


孩子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细查,背后都有因,干预,最后都有果。


做父母不要怕,也不要烦。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