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还记得吗,之前一则“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的微博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位主人公叫田俊涛,今年29岁,老家河南,

不久前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的博士。


由于他家境不好,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在嘉兴做环卫清洁工,清贫辛苦。


为了减轻父母的劳累,田俊涛暑期每天坚持早起,帮父母扫马路二小时。


不少网友为他的行为点赞,并表示十分感动。


父母辛苦养育儿子,儿子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什么会得到社会如此高度的赞扬?


换个角度说,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意识里,父母为儿女付出是天经地义,而子女若懂得反哺就是人生之大幸?


说得更难听一点,在中国,有多少父母养了白眼狼?


如果你再去深究一下,你会发现一个让你悚然的现象:越是不计付出的父母,越可能养出没有感恩心理的孩子。


父母不该对孩子好吗?问题出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2016年11月5日下午,美国亚特兰大的华人微信群,疯转这样一条消息:一位81岁的中国老人,在亚特兰大机场停留了三天,而她的女儿和孙女就在亚特兰大。


是什么让她的女儿和孙女如此对待自己的至亲?


这个老人十恶不赦吗?


恰恰相反的是,据了解,老人含辛茹苦,独自将女儿孙女养大并送她们出国留学,还为了孙女上大学卖掉了北京的旧居。


不幸的是,当老人随女儿移民美国之后,却遭到美国女婿的嫌弃,女儿孙女也很冷漠。


心灰意冷的老人想回故土,孙女就给她买了11月6日的机票,却在11月3日就叫车把老人送到了机场。


可以说老人为了自己的子孙,付出了一生的艰辛和积蓄,结果呢?


这并非是个例,新闻里,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很多做父母的,自从生了儿女,就成了某某人的爸妈,完全不考虑自己个人的需要,结果却并没有获得子女的尊重和爱戴。


这是为什么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叫付出型的人格,也叫助人型人格。


这个人格特质的父母自我归属感很弱,他们很难认识到自身的需要,他们的价值建立在对外寻求子女的认可和喜欢,并表现出强烈的希望被需要、被依赖的欲望。


他们喜欢付出,也喜欢拯救。


如果说他们也需要得到回应,那就是需要子女的感激和依赖。


这样的父母很容易犯一种错误,就是毫无界限感地介入子女的生活,常常认为子女离不开他们。


他们心底的呐喊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啊!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而子女呢?


他们往往并不领情,由于父母的无界限感,孩子也丧失了对边界的守卫,他们会把父母做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模糊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一个全心全意付出型雷锋式的父母,真的对孩子的成长好吗?


我有一个远房老姨妈,因为和姨夫的感情不好,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自己的二儿一女。


姨妈舍不得让儿女干一点活,总是说:“一边去,我来!”


她孩子不管犯了多大错误,她总是说:“没事,我来解决。”


姨夫性格暴躁,对待子女也是简单粗暴,有时候难免会对孩子动起手脚。


这个时候,瘦小的姨妈像是披起了超人的盔甲,拼尽全力去对抗她的丈夫。


姨妈的孩子习惯在母亲的羽翼下成长,姨妈也习惯了为孩子当家做主,孩子的学习、恋爱、婚姻都毫无界限感地介入。


应该说幼年和少年时期,姨妈的孩子都是蛮听话和温顺的。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表兄妹们越来越“不听话”了,和姨妈各种对抗,剑拔弩张。


姨妈受不了这种变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如此辛苦为了他们,最后竟养了白眼狼。


也许是受了刺激,晚年的姨妈竟得了老年痴呆症。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患病的姨妈并没有得到子女的悉心照顾,反而遭到各种嫌弃。


心理学上认为:付出太多的父母,更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型人格,而且可能会向自我型人格的侧翼发展,自私,抱怨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通俗一点讲,就是:作为父母的你一旦停止了付出,或没有能力付出,甚至成为子女的负担时,子女就会严重不满,心生抱怨。





人类的自我意识决定,即便再卑微的个体,有时也不甘成为别人身边的配角,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父母。


作为独立个体,他本身就拥有品尝苦难与展示坚强的权力。


我们后台曾收到一段留言:


我今年二十五岁,可是,我对人生感到非常绝望,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从小到大,父母就围着我转,什么都替我包办,一边包办还一边数落我的不是,说我离不开他们,可是,我好想离开他们,我也是人,我需要成长。


真正离不开的,不是我,是他们,我恨透了他们。


他们不能过自己的生活吗,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是啊,父母不能好好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吗?


为什么要把目光全部用来关注孩子?


父母这种“丧己式”的付出,全能跨界地去替子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真的好吗?


你的羽翼再漂亮,那是你的,不是孩子的。你的羽翼也许确实为孩子遮风挡雨了,但也可能形成很大的阴影面积。


作为“被爱护者”,甚至是“被拯救者”,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只能捂着胸膛内的自尊,背负“不识好歹”之名,选择对抗,甚至口出怨言以作宣泄。


真正爱护孩子,不是你时刻张开你的羽翼去保护他,而是让他长出自己的矫健强劲的双翼,振翅九霄。






父母都想子女过得好,出于情感,我们很难做到袖手旁观。


但要记住该出手时才出手,该退出时要退出



在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安德烈这样对妈妈说: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个体。


让父母回归父母,让孩子成为孩子,大家各就各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