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一定不缺这样的妈妈: 她们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孩子的一切都要操心,每天心里想的、嘴里说的、手上做的无一不是为了孩子。可是,面对妈妈如此无微不至的爱,大部分孩子却并不领情,因为这类妈妈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爱唠叨。唠叨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我们自欺欺人呢?


唠叨不是关心,而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回想一下,宝宝做每件事,我们是不是都要给出很多意见,指手画脚一番?宝宝玩积木,本来就有无限创意,可大人非得规定把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宝宝刚开始接触绘本,培养兴趣最重要,可大人非得坚持书要正着拿,书得一页一页翻。规矩这么多,宝宝都没兴致了。


扪心自问,这些唠叨到底是关心,还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呢?诚然,我们比他们懂得更多,也经历得更多。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给他们帮助和指导既无可厚非,又十分必要。但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凡事都按大人的标准和喜好来,就不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而是在限制他们的发展。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我们的一己之见,而是父母的信任和尝试的机会。如果连我们都不相信他们能够做好,他们又哪来的自信和勇气呢?所以,少给点意见,多留点空间,孩子会成长得比你想象的更出色。

唠叨是苛求完美,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为人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就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饭菜都撒到桌子上了,多脏呀!”“玩完玩具怎么又不收拾呢?丢得满地都是,每次都要妈妈帮你收拾。”


在妈妈看来,孩子吃饭不能掉饭菜,玩完玩具要立马收拾,回家后要马上洗手,换下来的衣服要随手叠好,在家里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作业做完还要检查、复习,时刻不能松懈……


要想让妈妈满意、不唠叨,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其实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妈妈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样的唠叨不仅不能让孩子进步,还给他们贴上了各种负面“标签”,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人都是不完美的,妈妈要做的是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紧咬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对孩子少一点苛求,多一点鼓励,他们会更努力地成长。


唠叨是让孩子充耳不闻的罪魁祸首


妈妈最爱说的一句开场白就是:“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比如,孩子回家后没洗手就直接拿东西吃,妈妈通常会这样开始唠叨:“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回家以后先洗手,怎么就是记不住呢?知道手上有多少细菌吗?万一病从口入怎么办……”要是由这件事再扯到其他事情上,没个一时半会儿根本停不下来。


妈妈说了这么多,孩子到底听进去了多少呢?估计也就是最开始那几句。原因很简单,妈妈这样没完没了地唠叨,信息量太大了,孩子根本抓不住重点,说了什么早就忘了;而且妈妈的唠叨里有太多的埋怨和指责,负能量满满,真正有用的话又没几句,孩子自然会有厌烦、抵触的情绪; 既然不能让妈妈少说两句,索性他就充耳不闻。

试想一下,如果唠叨有用的话,孩子早就变得听话了。既然没用,那我们是不是该换个策略呢?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少废话,讲重点,就事论事。


要让孩子洗手,坚定地说“洗手”这两个字,显然要比长篇大论简洁、有力得多。关注事情本身,不对孩子做负面评价,孩子不容易有抵触情绪,自然更愿意听妈妈的话。


身为妈妈,要忍住唠叨真的好难。为了孩子的成长,少一些唠叨,多一些放手,孩子反而能成长得更独立、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