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有主意,稍没合意,就大哭大闹?


咬人,打人,越严肃教育,越变本加厉?


拿到啥都往嘴里放,越阻止越严重?


说起这些场景,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公号写了5年,但凡1岁左右的家长,在忙过了“吃睡屎尿屁”的阶段,就会迎来新的挑战——孩子“脾气”变大了,越来越管不得了。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总让人非常苦恼,耐心讲道理似乎一点没用。假装生气也根本不明白,还开心地“咯咯”地冲你笑,让人无奈又郁闷。


为什么突然脾气就变大了呢?


孩子到了八九个月,接近一岁的时候,是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萌芽,突然开始意识到,“自己能爬或能走,不再需要‘逆来顺受’,不再需要父母帮忙,自己可能耐了”。


随着这样的自我意识增加,他们也愈发觉得自己是个“独立自由的人”,因此开始有了喜好,有了自己的想法。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好事,说明孩子心智进一步成熟了。


但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能力还是有局限的,于是开始体会到“能力”与“意愿”落差这个残酷现实,“我想的并不能完全得到”,于是就会出现深深的沮丧和无力感,就会有了大哭大闹这样的激烈情绪。


我们都会希望孩子可以有主见,有想法,而“主见”的雏形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萌芽,在我们认为孩子的“无理取闹”中。


孩子每一次的哭叫,其实都是他们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在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了这样一份理解,我们似乎应该对孩子第一次的“暴脾气”感到开心吧。



认真对待孩子第一次出现的每个问题


如何应对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暴脾气”特别重要,它提供了父母学习成长的机会,也奠定了接下来我们和孩子设立规则的基调。


一般来说,孩子越小,处理这样的发脾气似乎越简单,哄一下,抱一下,喝点奶,就能轻而易举地搞定孩子。但这样的“随意性”,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成长。


父母没有从一开始就学习如何“温柔坚定设立规则”,没有学习如何控制自己情绪,没有学习如何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没有明白父母对他的期望是什么,没有明白哪些行为是可取的,没有明白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看上去是“解决”问题了,其实是在“掩盖”问题,双方都糊里糊涂,然后问题慢慢累积,直到2岁、3岁以更加激烈的形式再一次爆发,而常常这时,缺乏锻炼学习的父母就真的再也没招架之力了。


这是我一开始想和大家分享的,认真对待孩子第一次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这时的试错成本相对低,我们是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方法。


孩子的事,没有小事,即使再小的事,我们认真对待了,这份成长是印证在我们自己身上的。



“管教”1岁内孩子的原则


现在父母们越来越知道要和孩子共情(体谅孩子的情绪),说理(建立正确的规矩),但其实这套理论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1岁以内的宝宝是处于行为教育期,而不是语言教育期。


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明白父母的话,都是通过对父母和身边的人的行为来进行判断什么是值得鼓励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简单地说,从宝宝一出生,父母就要以身作则。比如,你和老公说话的方式是怎样的?你生气时是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的? 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宝宝。


三招专治1岁内宝宝无理取闹


使用这三招前,一定要先确定宝宝没有困了、饿了、尿布湿了、病了等这些生理或病理的问题。1岁以内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不舒服,而哭是他们唯一可以表达的方式。所以一定要先排查这方面的问题。

1、忽视


你有没有过,越和宝宝说不要做,她就做得越起劲。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是喜欢得到关注的,他们还无法区分“好”的关注(表扬)和“坏”的关注(批评),只要是关注,他们就会非常开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说他们,他们就越开心,因为他们以为这是对他的关注,他就得到鼓励继续做下去了。


所以当宝宝无理取闹时,正确的做法是“忽视”她。过一会,她得不到关注,自然就会觉得没意思了,就停止了相反,如果你每次都说她,其实无意间就是在强化她这个行为。


小D第一次出牙的时候,有一次我抱她,她在我肩膀上狠狠地咬上了一口。于是,我非常严肃地和她说,你不可以这样,你这样把妈妈咬疼了。但没用,后来她还继续咬,我越“教育”她,她反而更变本加厉。


和小D的康复师沟通后,我就改变策略,她再咬我的时候,我就直接把她放到她的游戏垫上,和小D爸爸还有康复师(如果在场的话)都统一忽略她,连眼神都不和她交流。


一开始,把小D放下的时候,她还挺开心,但过了1分钟不到,她就无聊了翻身来找我们了。这样过了几次以后,她就不再咬了,后来再出牙也没发生过咬的情况。



2、分散注意力


宝宝有时一旦陷入一个情绪中就会出不来,特别像大哭。有时一哭就会停不下来。有时宝宝也会很“逆反”,我们越不让她干的事情,她就越想干。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都是短期记忆,所以是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小D曾经一度喜欢拿她爸爸的眼镜,不给她拿,她就会大哭,有时极端的时候,会撕心裂肺地哭,哭到后来都把自己弄吐了,怎么哄也没用。


后来,我们的康复师教我们一个绝招。把小D抱到厨房,用非常惊讶夸张的语气给她介绍厨房里的瓶瓶罐罐,小D就被这些新鲜事物吸引而平静下来了。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改变场景或者利用新鲜事物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同样的,我之前介绍过小D爱玩的动力沙,很多妈妈们问过,会不会担心宝宝放嘴里吃。 对于这个,也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我从来不直接从小D手上拿走动力沙,这样她就会更好奇更想尝试。


相反,我会拿一个她喜欢的其他玩具,在她旁边假装玩得特别开心,这样她就被吸引了,也想和我一起玩。这招“声东击西”屡试不爽。



3、正面强化

这一招其实是三招里最重要的。对于一岁以内的宝宝,不要去改正她不好的行为,而是去强化她好的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可以从父母的表现来明白哪些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从而会更加乐意反反复复去做。


那对不好的行为怎么办?就是上面说的两点,忽视和分散注意力,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还没有形成好坏标准,也不明白父母“管教”的含义,所以关键是不要强化不好的行为。


小D有段时间喜欢摸我的脸,每次她摸我,我都会对她说,妈妈也好爱你的,然后也摸摸她的脸。


现在小D只要遇到她喜欢的人,都会伸手想去摸他们的脸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是值得被鼓励的,是我们在帮助宝宝学会表达自己正面的情绪。



有策略地管教1岁内熊孩子


说完以上内容,再具体分享一下管教1岁内熊孩子的策略。


第一步: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个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底色都是通过每一次我们给予的反馈来形成的。他们哭了,我们回应了,他就知道自己如何求救;他们笑了,我们也笑了,他就知道这样做会让父母开心。


这样简单的互动,让孩子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自然,孩子第一次的发脾气,我们怎么对待就很重要。


不要贴标签,从小就让孩子明白自己任何情绪都是可以被接纳,并不是只有自己开心时父母才是爱他的,这一点对于孩子的安全感形成特别重要,是孩子和父母亲密关系的基石。


“你这个孩子怎么脾气这么差?怎么总是大吼大叫?”,这就是贴标签,我们把“人”和“事”混淆了,我们需要做的是对事不对人,用陈述事实的方式回应孩子。


“你很生气,因为你想要这个杯子却拿不到”,这让孩子明白,他的需求是被尊重的,他很重要,父母是理解他的。


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我们说话的语气语调。希望孩子明白什么是“温柔地轻轻地慢慢地说”,那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演示给孩子看,我们是怎么对他说话的。


一个大吼大叫要求孩子说话轻一点的父母,试想这样的要求孩子怎么会听进去呢?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模仿者,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你希望看到的好行为是这样的。



第二步: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辈子,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的是,在我还能陪伴小D的时候,教会她更多的方法,而不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才是今后可以陪伴她一辈子的财富。


这就是第二步的核心,很多时候我们使用了第一步,孩子平静了,家长觉得效果挺好,就停止在这里了。于是,我们就发现,孩子总是经常地大吼大叫,“屡教不改”。


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没有告诉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那很自然地,缺乏方法的孩子下次再遇到,就本能的使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大喊大叫。这不是“屡教不改”,这是他们缺少技能。


因此,当孩子平静后,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一点小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许还不能说话,但都有了表达欲望,可以发一点声音,说一点火星语了。


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

“宝宝,下次如果要杯子,可以用手指给妈妈看,可以告诉妈妈,Bei bei bei。你要告诉妈妈,不然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


根据孩子的心情,我们当场都可以带着孩子练习几次,一起用手指一指,一起发个声音表达一下,这样孩子就开始懵懵懂懂地理解了,有需求可以用手指,用嘴巴说,而不只是大哭大叫。


回到文章最开头提到的,孩子的大哭大叫是他们能力与意愿落差导致的无力感,这些小方法正是在帮助孩子缩小这个落差,让孩子真正感到有力量,这才是治本的关键。



第三步:正面强化


这里又提到了正面强化,可见正面强化的重要性。管理学上有句话说得好,所有被强调的才会被重复,对于育儿来说也是如此。


一开始实行第二步时,我们会发现推进很慢,孩子总是忘记,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做,慢慢我们就发现,孩子经过提醒就会表达了,再过一段时间,就真的会这样表达了,自此,大哭大闹的情况就少了。


这就是孩子内化的结果,只不过1岁不到的孩子,他的学习曲线比我们大人预期的要慢,这也是提醒我们,坚持做对的事情,千万不要比孩子更早地放弃了,静待花开的前提是需要我们的默默耕耘。


不管是经过提醒还是孩子自发这样表达了,我们一定要非常非常及时地给予孩子回馈。第一时间就把那个杯子给到孩子,特别认真地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宝宝,你这样说,妈妈就知道你要什么了”。


有句老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我们这样的郑重其事的正面强化,就是让孩子明白,不需要通过“哭”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这个看似很简单,但是生活中,似乎很多父母只有在孩子大哭大闹时,才会真正放下手头事情,认真对待孩子。这样,自然就让孩子建立了一个不正确的认知,我哭了,全家才会来关心我。所以,正面强化,特别特别重要。



这些做起来麻烦吗?特别麻烦,当年每次小D一哭,我第一反应都是“不要哭,干嘛哭”,今天分享的这些完全是违反我本能习惯的。


第一次做父母,我当年不知道多少次都在自我质问,对付这么一个小屁孩,真的有必要吗?


现在回头来看,我可以非常坚定地告诉大家,真的有必要。得体说话,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功课。


我们的大部分父辈们没有学会,所以我们从小不曾被温柔对待过,因此不自觉地我们也就沿用了之前熟悉的模式。


麻烦,就说明了我们在离开自己的舒适圈,我们在成长。不同的是,当孩子还小,我们就愿意这样“麻烦”时,我们就比其他人赚到了那额外的几个月。


这额外的几个月的每天锻炼,等到真正所谓“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到来时,我们似乎已经是见过大风大浪,宠辱不惊的人。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如何说话,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用正确的互动模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孩子仍然会熊,但是孩子对于我们的期望越来越清晰,孩子和我们的连接越来越紧密,自然就越来越能够“明事理”。


给所有新手妈妈打气,现在苦不是真的苦,现在的慢就是将来快,不找捷径才是最快的捷径!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