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那么久,不少父母都会给孩子看一点动画片,那《小猪佩奇》应该是很多孩子的第一部动画片,包括小D在内。


最近就有留言问,这个动画片不好,孩子看了就学猪叫、踩泥坑、佩奇还很自私霸道,想听听我的想法


会教坏孩子吗?


记得小D当年刚看完这部动画片以后,有一段时间见人打招呼都是学恐龙叫,Roar~~~。


有时话说完自己会在最后加上几句猪叫声,然后还很得意的样子,自己特别开心。


然后,下雨天踩水塘是她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她至今还是坚持叫“水塘”为“泥坑”。

如果这是大家定义的“教坏”孩子,那小D的确被教坏的。


但当时我压根都没往心里去,那天看到大家留言时,仔细回想才发现小D的确是受到影响的。


但与此同时,我也想到了,小D也经常会把“谢谢你”、“请你把XX给我看一下”;“这实在是太好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这几句都是动画片里的高频句子)。


每次玩“泥坑”(水塘)之前,她都会自言自语说,“等一下,让我看看是否安全”(这是乔治跳泥坑前,佩奇对他说的话)。



这就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状态,他们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乐衷于模仿这个人。


小猪佩奇不完美,但很真实,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探索体验生活。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小D很喜欢的原因吧,即使到现在,看过其他动画片的小D,还是时不时会要求看《小猪佩奇》,然后还是会像第一次那样,跟着动画片“咯咯”傻笑。


家长的解读是孩子看待世界的眼睛


仔细想想,孩子以后接触的世界真的就是我们希望的那样理想的、完美的吗?肯定不可能的。


即使没有小猪佩奇,接下来孩子也会遇到那个我们眼中的“坏”孩子、“皮大王”,也许孩子也会觉得很酷,想模仿,不是吗?


如果早一点想清楚这点,也许这部动画片就是我们和孩子的起点,遇到那些不完全正确的人或事,我们可以怎么应对?


对我来说,父母的解读是孩子看待世界的眼睛。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儿科协会会建议,2岁后如果孩子开始看视频,除了选择合适的内容,控制观看时间外,父母要陪同孩子观看,讲解这些内容。



就拿踩泥坑这件事来说,我一直觉得小孩子喜欢玩水天经地义,当时我记得和小D看完那集后,我们就有过这样的对话:

佩奇踩泥坑真的太有趣了


是的呢,泥坑~哼哼哼(小D马上站起来,模仿地蹦了起来)


踩泥坑时需要穿什么啊?


雨靴!


是的,我们踩泥坑时,需要穿上雨靴


还有一次,我们看到佩奇不带弟弟乔治玩,嫌弃弟弟太小了而把弟弟弄哭了,我们就聊了一下:


乔治怎么啦?


乔治哭了


为什么哭呢?


因为佩奇不肯和他玩,他很难过


是哦,如果我是乔治也会很难过


妈妈,我会和你一起玩的


嗯,谢谢你。不过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和谁一起玩的。但我们做一些事,让别人感觉尽快高兴起来。。。比如?


拥抱一个!


你看,其实孩子自己是有判断的,这些不仅仅来源于动画片本身,更是来自于我们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


我们和孩子一起谈论动画片,只不过再次强化或者肯定我们之前告诉过他们的规范而已。


如果说,我之前告诉小D的都是我自认为“正确”的事,那动画片的引入就好比小D开始接触这个社会的第一步,它开始让小D看到了“多样性”。


也开始提醒我要让小D开始理解,哪些是“正确”的事情;哪些是“可容忍”的事情(比如跳泥坑这件事,前提在穿上雨靴后);哪些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如果一个孩子从3岁左右开始就能不断不断去思考这三大类问题,我想对她一生都会受益的吧。


她可以有个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去包容不同,她对于“诱惑”可以有更加独立的批判思维。


而更关键的是,她始终会明白父母永远是有原则的包容和接纳,不是“反正妈妈不会同意的,我不告诉她”;而是“我没想明白,但我知道可以和妈妈去聊聊”。


学到的“坏”行为,后来呢?


对了,估计你们肯定会好奇,小D见人打招呼学恐龙叫和说话里加几句猪叫的情况怎样了?


其实这太符合3岁孩子的天性了,她觉得新奇好玩就要不断模仿,如果这时我们给予过多关注(否定和制止也是关注),就会强化她的这个行为。


我当时就是淡化处理,不评价不制止。


之后就发生了一件事,她早上在电梯里遇到了邻居的奶奶,她对着奶奶说,“早上好”,之后就习惯性地加上了猪叫。


那位老奶奶很严肃地对小D说,“你是小猪吗?干嘛学猪叫”,本来兴高采的小D似乎被这句话弄焉了。


我当场没有说话,自己一如既往地和奶奶说早上好,说再见。


出了电梯门后,我把小D拉到了大堂的沙发上,把刚刚的事情和她复盘了一下。


最后我装作特别夸张的样子和她说,“哦,天啊,她竟然不知道小猪佩奇!小猪都是这么说话的呀,哼哼哼~~”,我也学了三声猪叫。


小D被我最后的神态表情逗乐了,然后一本正经地和我说,“妈妈,我们不是小猪,你是妈妈,我是Dorothy”。


就那次以后她慢慢戒掉了学猪叫的习惯



做父母这件事上,我一直是认怂的,我真心知道自己的“无能”,帮不了也管不了小D一辈子。


我现在做的所有一切的出发点只有一个,以后我不在她身边了,她能否具备能力自己处理?


试着一点一点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个真实的世界,可控范围内给予一些不那么好的。


这就好比接种“社会的疫苗”,当下也许有点痛,但好在我们现在还能陪着他们,去度过“副作用”阶段。


对待一部动画片的态度,其实折射的还是我们父母自己的心态。


我们是否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我们是否相信父母的影响能力,我们是否愿意让孩子接触真实的世界?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