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陆陆续续一直收到大家的提问,孩子说狠话怎么办?


每次收到大家的留言,我都会感叹,天下孩子“熊”起来真的一个样


回想一下,小D撂下的狠话还真不少呢。对我说过,“我恨你!”;小朋友之间打闹,也说过,“我要打死你”。



我记得很清楚,她第一次对我说“我恨你”的时候自己的心情,真的非常非常难过,甚至有一点觉得她“狼心狗肺”了。


而且当时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明明是自己系鞋带系不好,我好心帮忙,结果换来这样的。


我的第一次处理是失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特别想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出口伤人的本质


“冰山一角”这个理论对育儿非常适用,我们不能只看浮在水面上的,更需要去了解水面下面更巨大的动机、原因。



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为啥对我们说“我恨你”?


首先,她是真的愤怒了,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其他事情,她的情绪有个燃点,需要爆发。以前也许就直接打人、咬人了,现在她学会了语言攻击。


其次,她的语言发展还不成熟。这可能是她有限语言能力里最能表达这种情绪的方式。



最后,她的认知发展已经明白了语言的杀伤力,在探索语言的力量边界,这恰恰也是孩子认知发展的表现。


如果孩子明明自己没做好,却迁怒父母或者家里长辈,我们要明白还有 一个原因,那就是她的安全感很足,她知道对我们这样表达是安全的。


解决任何孩子问题,我都习惯先说原因。只有知道原因,我们才能更好体谅孩子,也就能更好地引导他们。


让子弹飞一会


孩子出口伤人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针对我们管教者,也就是直接骂妈妈;另外一种是针对他人,比如骂其他小朋友,妈妈想教育。



这两种情况处理的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引导的切入点就是从了解语言伤人的机制开始。


语言为啥会伤人?就是对接收者有影响。


先来说说孩子骂其他人的情况。


我见过很多父母,包括以前我自己,一听到孩子对其他人“出言不逊”,我们第一时间就开始教训孩子了。

而结果呢?对方孩子的家长也是第一反应说,没关系的;或者如果是对大人说的,很多大人也就会劝,没事的,小孩嘛。



当我打下这些,大家发现哪里出问题了嘛?

对,孩子没有真正体会到自己语言对他人的“杀伤力”,因为都被我们捷足先登,抢先干预了。

而没有体会到对方反馈,甚至接收到是对方说“没关系”这样反馈的孩子,面对我们的教育,体会到的就是莫名其妙,自然教育的效果就很差。

这时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子弹飞一会”。


给一点时间让孩子接收到对方的反馈,甚至再给一点时间看看孩子能否自己解决。



小D曾经就因为游乐场玩滑滑梯顺序问题,“骂”过其他孩子,对方的孩子也毫不示弱地回击了,“我也恨你,我讨厌你!”,而且试图推挤小D。


这时,我能看到小D的神情的变化,她估计是没有想到对方会有这样的反馈。


而与此同时,我们双方父母都介入了。


我当时给小D的复盘,除了提醒公共场所的玩具都是大家的,要遵守先来后到。


我就会对着嘟着嘴的她强调,“你看,语言很伤人,你先骂了别人,而别人骂回你的时候你也会难过。其实你们完全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不是吗?我们一起想想有什么方法呢?”


冷静下来的小D完全已经有了处理这些社交冲突的能力了,而我们慢一拍的不作为,就是让她真正体会到,骂人其实也是有“反弹力”的。

想想,未来社会不就是这样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在家里那样“让”着孩子,那不妨就允许孩子去体会一些真实社会。

社会的反馈是非常好的规范每个孩子行为的途径之一。


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误读,以为就是撒手不管了。至少在我的育儿理念中,“骂人”是需要干预的。


只不过我的干预会滞后一点点,先让孩子尝到自己这么做对他人的影响,之后的教育才会更有效果。


有些道理,自己痛过,才能更懂,这对大人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


用爱杀死它


那接着再来说说,如果孩子直接是对我们说狠话了,该怎么做呢?


回到我之前说的原因,我们就明白,孩子愤怒到了极致,以至于他们也想让我们伤心和生气。


是的,他们是故意的,虽然他们不是有心的。


作为父母,最差的处理方式就是立马回击,“那我也不喜欢你了”;“那妈妈不要你了”。


此刻孩子的情绪是混乱的,而我们这么说就无疑也加入了情绪战场。


结果怎样呢?


孩子脾气越发大,不仅仅只是之前的愤怒,更是接收到“不被爱”的信息,然后整个战火就升级了。

我觉得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用爱杀死它”。


我后来学会回应小D的方式就是,耸耸肩很平静地告诉她,“哦, 那我还是很爱你”。


让孩子发现,这句话不会激怒我们。那么他们的“计谋”无法得逞,受挫几次后就不会那么经常使用了。同时还提醒了他们,我们任何时候都爱她。


“越是愤怒生气的孩子,越需要爱”,当他们发火时,他们也在试探,父母是否仍然一如既往地爱着他。


这样的做法就是一箭双雕。

这招对小D这样的倔强孩子来说尤其好使,经常你会发现,这句话会让她从一个竖起羽毛气鼓鼓的大公鸡泄下来。



然后我会定义情绪,指向解决事情。


我对小D说,“哎呀,你这么生气了啊,能和我说说怎么啦?”


接下来的处理方式就很简单了,听听孩子怎么说,给孩子一些更好的解决方式,抱抱孩子,让他们安静下来。


举一反三


其实想想,即使在成人世界也是如此。


记得多年前,还在职场的时候,其他部门的同级同事过来对着我说,你就是从来看不起我?!


我当时回复的是,哇,你是生气了,能告诉我原因吗?


这是我当年的职场导师教给我的职场第一课,不要去争论情绪,别人对我们的情绪存在就是合理。


但我们可以去澄清情绪背后的事实,这才是我们可控的地方,也是可以做出改变的地方。


回应,但不反击。


回到育儿,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首先定义情绪,然后转向解决事情本身。


今天看这篇文章,也许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有道理。


但真的到孩子对着我们说的时候,我们心里也许就有那个控制不住的声音,“这孩子竟然这么没大没小,这么没良心”;


亦或者看到孩子骂别人,我们忍不住去干预的内心声音也许就是,“我孩子这么没家教,别人会不会觉得我管教不当”。

我们其实和孩子一样非常容易受情绪的控制。


说实话,我至今也会冒出这些声音,就像当年同事对我的指控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想说,“你神经病吧”。


就像我之前和大家说的,我骨子里就是脾气很急还蛮刚的人。这十几年自己一直在修炼的就是,脱口而出之前,按下三秒暂停键。

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们都有情绪,但我们能做的一点就是尽量减少进入应激模式。


只要避免下意识地为反击而反击,我们其实都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回应带有情绪的指责,最好的方式,就是另辟战场,指向事情本身。


带一点点出离心看待问题,我们就拥有了最温柔的盔甲。


仔细想想,是不是生活、工作、育儿都一样呢?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