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闺蜜专门找我来诉苦:


家里两岁半的妹妹,每天在我下班后都像个树袋熊似的挂身上,走哪抱哪,连上个厕所都不放过,而且一言不合就哭闹,稍有不顺就打滚、跳脚,一晚上就循环在娃哭和哄娃的路上,完全没有任何自己的时间,好累好崩溃……


如果说是摊上了个难带的娃也认了,关键是白天爷爷或姥姥、爸爸带时,都一致表示孩子很听话、玩得好、睡得好,饭也基本都是自己吃,很省心!


好苦恼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难道说是她在故意针对我?


这让我想起了两三年前的CC,在家跟奶奶或在幼儿园里表现都非常好,唯独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就格外“矫情”,也一度让我崩溃。


后来了解了才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如此。


有人说,肯定是孩子不喜欢妈妈、讨厌他妈才这样!


有人说,一定是你给孩子关爱太少了,孩子没安全感才会一见你拼命找补!


还有人说,一定是妈妈太惯孩子了,她才会在你面前肆无忌惮、表现最差!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


孩子也会隐藏情绪


无论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应该都经历过孩子的分离焦虑期。


全职妈妈可能是在孩子刚上幼儿园的那段时间,而职场妈妈则是在产假结束或孩子一两岁之后。


起初一段时间往往表现地很激烈,抱大腿、大哭大闹……之后随着环境的适应、心里的接纳,不再容易哭闹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念妈妈,内心深处可能还常常伴随着妈妈不在身边的恐慌和不安全感。



而且一天时间下来,孩子也会经历各种不顺的小事,出现一些负面情绪。


比如爷爷奶奶没给吃零食或制止了他的某些行为;比如在幼儿园和小朋友闹别扭或者吃饭时没好好吃被老师批评等等。


但这些小问题可能不足以让他们通过大哭大闹来解决,尤其是在他相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下。


想想我们自己其实也是如此,但孩子情绪表达能力并不强,情绪调节能力也没有成年人那么成熟,所以他们会频繁地使用第一个学会的防卫机制——「抑制」(repression)。


也就是说,小孩经常通过把负面情绪藏在心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但做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需要精力,时间久了终究会爆发,所以再见到妈妈时,面对外人那个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松了,情绪就都出来了。


这就是为啥常有人说,“天使在外面,恶魔在家里。”


这其实是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学习清空负面情绪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妈妈容易“中标”呢?


很多妈妈作为「被娃选中的人」,表示无比忧虑,总感觉是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否则,娃为啥如此有针对性?


其实很多时候,是你想太多啦!


孩子见到我就一直缠着更爱发脾气,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


不是!是因为他太爱你了!


之前也有妈妈曾留言问,每回一进家孩子就粘在我身上,寸步不离,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是不是我给的不够?



并不是!


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和John Bowlby在“陌生情境”实验研究中发现,低龄的孩子在妈妈离开和回来时都可能会哭,但此时的哭与安全感没有直接联系。


不想妈妈离开的情绪是任何孩子都会有的,与安全感无关。


那为啥回来了还哭?


因为太想妈妈了。以至于这种思而不得强烈到形成负面情绪,并通过各种看上去“不听话”的行为表现出来。


开头闺蜜家孩子妈妈一回家就一直挂在身上正是这个原因。


那些一言不合就哭闹,打滚撒泼的行为,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想念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


比如她想让抱抱,而妈妈可能忙其他家务没有足够的回应;她想让陪玩,而妈妈很敷衍或表现出不耐烦。


这时她就会通过“作”来强化自己的情绪,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得到妈妈的反馈。


这一招儿妈妈们结婚前是不是常使?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跟男朋友或老公闹情绪,就是为了要赢得他们的关注,就是想让他们做出改变。


只不过小孩子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而成年人是不愿意表达,但结果都是表现地很“莫名其妙”~


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妈妈是最亲近的人。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示最真实的一面,甚至毫无保留的发泄自己的情绪。


他知道如果他们得罪朋友,第二天他们可能就没有朋友了。如果他们冲撞老师或其他看护人,也要付出代价。


唯有妈妈,虽然也可能会生气,但不会拒绝或抛弃他,所以才愿意卸下所有防备和顾虑,从而缓解这一天的负面情绪。


孩子一到我手里就格外不听话、不配合、更加难带,是因为我的教育方式不对,把他惯坏了吗?


不是!是因为你是他最信赖的人!


在这件事上,很多妈妈都受到过质疑。


之前就有位妈妈留言,说孩子6岁了,经常在她爸那表现地很懂事,一到自己这就各种不听话、发脾气,结果就各种被队友冷嘲热讽:都是因为你惯的!有问题总是讲一堆大道理,有用吗?你一点都不“厉害”,不欺负你欺负谁!



她说她知道老公说的不对,却不知道怎么反驳,甚至还怀疑自己一直努力追求的温和而坚定的养育方式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才让孩子只有面对她时才格外爱发脾气。


其实原因并非如此,孩子和母亲的联结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妈妈是让他感觉最安全的人,是她内心安全感的来源,相比之下跟爸爸“不熟”。


如果孩子在你面前更容易闹情绪,妈妈们大可不用担心是因为孩子不喜欢你,或者认为自己的育儿方式有问题,把孩子惯坏了。


恰恰相反,这说明你平时给予了孩子极大的信任感,让他知道在你面前可以不用小心谨慎和假装听话隐藏情绪。


他不仅愿意向妈妈表达和倾诉自己的情绪,还知道妈妈会无条件地去接纳、理解、支持和爱他,在妈妈这里最安全。


看到这,闺蜜家娃在其他看护人面前表现得很乖巧、听话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有一定的戒备心是一方面,孩子还会通过听话、懂事来赢得其他看护人的爱和关注,就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都很听老师的话一样,看上去像讨好,其实也不是,这是孩童时期适应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


爱才是唯一的解题答案


知道了原因,可能妈妈们就没有那么苦恼了。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教育他、阻止他,而是对他的情绪做出反应


用我们的语言、肢体动作、实际行动同样强烈地向孩子表达:


“妈妈也想你了,非常想你!”抱一抱、亲一亲孩子,和他玩一会儿他喜欢的游戏等等。



可能有的妈妈会说,我忙完一天也很累啊,回家还得做饭、收拾各种,哪能只顾娃。


但实际情况是,你越不去帮助他释放情绪,甚至推开孩子,强制让他停止,他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


看似没有原因或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撒泼打滚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每一个小孩都是情绪大师,他能第一时间确切地洞悉你的真实心理感受。不论你表演的多么和颜悦色,说得多么合情合理,他就是知道,你只是嘴上哄他,实际却是想推开他。


那时已经完全不是“想念妈妈”的问题了,而是升级为“重建与妈妈的关系”的层面,这就可能影响到安全感了。


所以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和帮助他释放情绪,情绪解决了,那些因情绪带来的“怪行为”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绝对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儿,一开始可能会比较难,或者需要很长时间,然而一旦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情绪能够得到正确的释放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



C妈说:


DD才几个月这种情绪就很明显了。每次我回家进门都必须马上、立刻要求抱抱,如果我没有立马回应,哪怕是洗个手、换个衣服他都要歇斯底里的哭闹一番,奶奶也常说,一见着妈妈就调皮。


但如果立马回应他,结实实的让他「霸占」一会儿,他也能很快安心的自己独自玩耍去了。


孩子的需求就好比一个盛满爱的杯子。


当他拿着空杯子来找你的时候,他希望你用爱把那个杯子注满。只有得到满足,她才会平静地离开。


所以,想要做自己的事情,“推开”她的最好方式就是满足她。


其实,小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容易满足的多,解决娃一到妈手里就难带的问题,就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开始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