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圈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老土方、偏方,有的民间土方不仅对身体有害,还有可能要命。


下面这则新闻,相信很多家长或多或少听过、看过。先别把帽子扣在老人家年纪大了的头上,此前也有不少新闻报道过年轻父母喂孩子冬瓜水导致中毒的案例。



那么冬瓜水到底是什么?腌制品有什么危害?除了腌制品,隔夜菜能给孩子吃吗?还有什么容易被人忽略却“有毒”的食物?希望看了下面的内容,希望各位家长能不再把“无知”当爱!


消暑神水,一点不神


冬瓜水,不是指平时我们用新鲜冬瓜做菜、煮汤时的汤水,而是把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置于陶罐内,严闭封口,放于阴凉处三、四年后,再开罐饮用。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沉淀、分解,冬瓜就变成了冬瓜汁。



北方人可能很少听说,但这个偏方在南方,特别是两广地区非常普遍,据说对治疗温热病、中暑、发烧有奇效,被称为“下火神水”。但实际上呢?


实际上,喝冬瓜水中毒就医,医生开的诊断是“亚硝酸盐中毒”。不难看出冬瓜水最主要的危害在于其含有过量的亚硝酸盐,本质上是腌制品。不是说所有的腌制品都会导致中毒,抛开剂量谈毒性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国家标准对酱腌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要求是≤ 20 mg/kg。成年人食用超过200mg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出现缺氧等症状。而小孩子各系统发育不完全,解毒、排毒功能不完善,越是年幼的孩子越容易中毒。


隔夜菜还能吃吗?


除了腌制品,剩菜里听说也会有亚硝酸盐,那剩菜还能吃吗?


尽量少吃!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对于正常成年人来说,除非将亚硝酸盐直接作为食盐食用,否则基本不会达到中毒剂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剩菜里亚硝酸盐的含量并不足以对普通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有研究测定发现,如果不经翻动,将新做好的饭菜置于冰箱内,第二天其亚硝酸盐含量仅从3毫克/千克升高至7毫克/千克,远低于受很多人欢迎的即食火腿肠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合格的火腿肠中亚硝酸盐的允许残留量为30毫克/千克)。


虽然亚硝酸盐含量极少,但最好还是避免食用剩菜,尽量一次只做一顿的饭菜量。如若有剩菜,尽量在剩菜凉透后使用干净、干燥的容器盛放,再放入冰箱。



存放较久的蔬菜也是同理,尽量少吃。因为蔬菜本身含有硝酸还原酶,在采摘后存放一段时间,还原酶被释放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亚硝酸盐。有条件的情况下,每日买新鲜蔬果更加健康。


虽然正常饮食情况下亚硝酸盐很难摄入超标,但像上文提到的那种放了三、四年的冬瓜水,我们还是敬而远之吧。


特别是孩子生长发育非常迅速,本就处于营养需求非常旺盛的时期,能吃新鲜食物就多吃新鲜的,能尽量不加工就不多加工食物。新鲜的、没有过多加工的食物不仅更加健康,其丢失的各种营养成分也更少。


其他更“毒”的食物


除了亚硝酸盐,还有两种更“毒”的食物,也需要家长提高警惕。


◆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一种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变质薯类制品,如糯米面、马铃薯粉条、甘薯粉条等,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通常在夏秋季节更容易出现中毒事件,因为潮湿、闷热的天气容易使食物变质,椰毒假单胞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生长。


米酵菌酸十分耐高温,日常的烹饪方式无法破坏这种毒素。摄入米酵菌酸2-24小时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会出现呕血、尿血、皮下出血,甚至休克等表现。


米酵菌酸的致死率非常高,且没有特效解毒药,所以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1、米面制品、银耳等,一旦发现霉变、变质,要立即丢弃。


2、家庭自制酵米面需要经过十几天以上的浸泡,很容易在此过程中被污染,因此不建议自制该类食品。


3、干银耳或木耳一次不要泡发太多,泡发时间不宜太久,最好不要过夜。现做现吃!


4、泡发银耳、木耳的容器要干净卫生。



◆黄曲霉素


比起前面的米酵菌酸,黄曲霉素可能更为人所知。早在1993年,黄曲霉素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Ⅰ类致癌物。


虽然危害极大,但黄曲霉素的存在却非常广泛:


污染的粮油及其制品,特别是花生、大米、玉米之类的食物;动物性食品(动物食用了黄曲霉素污染的饲料),如肝脏、咸鱼、奶制品等;还有过期的坚果、干果、调味品等,甚至长期使用但未彻底清洁的冰箱中都可能找到它的存在。


虽然黄曲霉素可能出现的地方很多,但也不必过于忧虑。不吃变质的食物,保证食品原材料的卫生;定期清理冰箱和打扫厨房……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过期变质的食物不要心疼,该扔就扔。要知道“病从口入”,古人的话诚不欺我。


参考文献:

1. 阮光锋. 解析剩菜中的“谣盐”——亚硝酸盐[N]. 中国医药报,2018-01-18(008).

2. 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3. WS/T 86-1996, 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4. 酵米面中毒病原菌毒黄素诱变试验的研究.岳启安,赵乃昕,王永征[N].潍坊医学院学报,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