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乐乐不和我玩了……”话音未落,眼泪已像断线的珠子般滚落。


“这次比赛我只拿了第二名……”整个晚上都闷闷不乐,连最爱的冰淇淋都无法让他展开笑颜。







这些场景是否觉得熟悉?


如今,我们身边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的孩子:他们聪明伶俐,却异常敏感;他们渴望成功,却难以承受失败;他们得到无数关爱,内心却依然脆弱不安。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却在不经意间,用一些看似“为你好”的行为,一点点剥夺了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一起来看看,这些“好心办坏事”的瞬间,你是否也经历过?




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




“小心!别摔着!”


这句话几乎成了很多家长的口头禅。孩子刚要爬滑梯,你立刻上前扶住;孩子想自己倒水,你马上接过水壶怕他烫着;孩子和同伴稍有争执,你立即介入调解。


这些行为的背后,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和担心。 但不知不觉中,我们向孩子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息:“这个世界很危险,你一个人应付不来”。


当孩子从未经历过跌倒的疼痛,他如何学会平衡?当孩子从未感受过争执的难过,他如何学会交往?适度的挫折不是孩子的敌人,而是帮助他们成长的必修课。


试着在孩子安全的范围内,允许他们偶尔“摔一跤”。摔疼了,他知道下次要更小心;和朋友闹别扭了,他学会如何沟通和好。这些小小的挫折,正是培养孩子心理韧性的宝贵养分。




过分赞美:架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宝贝你真棒!”“你太聪明了!”


我们习惯于用最热烈的赞美来鼓励孩子,生怕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笼统而空洞的赞美,反而可能让孩子变得不敢接受挑战。


当一个孩子习惯了被夸“聪明”,他可能会开始回避那些不能立刻做好的事情,因为失败意味着“不再聪明”。而被具体赞美努力过程的孩子,则更愿意尝试挑战,因为他们知道,努力比天赋更值得肯定。




试试把“你真棒”换成更具体的肯定:


“你刚才一直很专注地在拼这个积木,这种坚持很棒!”
“你主动和那个孤单的小朋友分享玩具,真的很体贴。”

这样的赞美,会帮助孩子建立基于努力和品格的自我价值感,而不是依赖外界的评价。




情绪隔离:让孩子失去了认识情感的机会




“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再闹脾气,妈妈不喜欢你了!”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我们常常本能地想要立刻制止这些“负面情绪”。然而,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它就像信使,告诉我们内心正在发生什么。


如果我们总是拒绝孩子的负面情绪,就相当于在教他们:愤怒、悲伤、恐惧是不该存在的。孩子不仅学不会如何处理这些情绪,还可能因为无法达到“永远快乐”的期望而感到自卑。




下次当孩子情绪爆发时,试着换种方式:


“你看起来真的很生气,能告诉妈妈是什么让你这么不开心吗?”
“比赛输了确实很难过,要是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


当我们接纳并帮助孩子命名他们的情绪,他们才会逐渐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结果导向:偷走了孩子享受过程的能力




“考了多少分?”“得了第几名?”“赢了吗?”


我们的问题常常不自觉地聚焦在结果上。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只盯着那个最终的结果,无法享受学习本身、游戏本身的乐趣。


那个因为没考第一而撕毁试卷的孩子,那个因为没当上主角而拒绝参演的孩子,他们的痛苦不仅来自于失败本身,更来自于“只有结果最重要”的认知。




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过程:


“今天学的新知识里,什么让你觉得最有趣?”
“虽然最后没有赢,但你今天在场上那个救球真是太精彩了!”


当孩子学会享受努力的过程,他们就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这种能力,将支撑他们在漫长的人生中,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1. 允许孩子犯错
把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表现。和孩子一起分析“这次哪里做得不错,哪里可以改进”,培养成长型思维。


2. 给孩子适当的责任
根据年龄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体验“我被家庭需要”的价值感。这份价值感是自信最坚实的基石。


3. 做情绪稳定的榜样
孩子是敏锐的观察者。当你面对压力时如何管理情绪,孩子都在默默学习。你的冷静和理智,是孩子最好的情绪教养课。


4. 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
可预测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当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们会更安心地去探索世界。


5.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规范
时刻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你表现如何,我们都爱你。但同时,我们会对你的行为设立明确的界限。”这种结合,既给予安全感,又教导责任感。



每个“玻璃心”孩子的背后,往往不是爱得太少,而是爱得不得其法。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而是给他们战胜障碍的勇气和能力;不是永远把孩子护在羽翼之下,而是教他们如何在自己的天空翱翔。



*本文撰稿人: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