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旋在我脑海里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动不动就把孩子逼上绝路?


教育的界限不清


中国有句老话,“教书育人”,这也是长久以来我们歌颂老师或者批评老师时,经常会引用的。

我爸爸就是老师,小时候我经常会听到家长这么说,“老师,孩子要你多操心了,要打要骂都可以,拜托了”。


我爸爸当年总会在家叨叨,“不能打啊,怎么能打,我自己女儿都不打,怎么可以打别人家的孩子。但有的事情,需要家长一起使劲的,自己亲生的家里教育不好,跑到学校和我说,你随便打随便骂,就靠你了。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



当年爸爸的这些话,如今看很有反思的意味。


我觉得长久以来,在教育问题上,存在多方定位不清,权责界限不明。


一直在关注12岁缪缪跳楼自杀这件事,我记得这件事一开始的所谓调查很令人玩味,说缪缪作文抄袭,涉事老师是业务骨干,但对事情发展经过却含糊不提。




不仅是校长,连负责调查的人员也在解释说,可能是缪缪平时成绩比较好,最近成绩下滑,老师情急之下就打了一下。



这是第一次所谓的“反转”,当时留言里就有一部分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老师都是为了孩子好。


还有说,我们当年不也这么被老师打过的,现在回头看,还要感激老师的严格。


以至于缪缪的妈妈后来不得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不要再给孩子泼脏水了!》



不得不说,这样的留言观点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立场,尤其是面对专业能力强,带出很多尖子生的老师,我们本能地就会宽容,觉得哪怕是“体罚”,也是老师为了孩子好。


今天在写这篇文章时,让我们都心平气和地试想下面这两种可能:


如果缪缪没有自杀,了解到老师的专业能力后,你是什么态度?


如果缪缪没有自杀,之后学习成绩不仅提升,作文还区里获了奖,你又是什么态度?


会犹豫吗?


犹豫就对了,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长久以来,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们要么捧杀要么棒杀,但从未真正探讨过教育的底线在哪里?


什么是底线?


就是任何情况下,“不可以”就是不可以,而不是这个情况下“不可以”变成了可以,那个情况下,“可以”又变成了不可以。




教育中,“惩罚”(或者也叫承担后果)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但“惩罚”的度在哪里,不该靠文化传统、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来约束,法律是很关键的因素之一。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都没对体罚的性质、类型、后果进行明确的界定。


直到去年,教育部研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才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将教师惩戒方式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强制惩戒四个等级,并规定了禁止的惩戒方式。


明确指出,学生违规违纪、行为失范,有欺凌同学、辱骂殴打教师等恶劣情节的,教师应当提请学校给予不超过一周的停课停学,要求家长带回配合开展教育;安排专门的教育场所,由专业人员进行辅导、矫治;改变教育环境或者限期转学等方式,进行惩戒。


也明确指出了老师禁止的惩戒,不得采取击打、刺扎等体罚行为;不得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等变相体罚行为;不得辱骂,侵犯学生人格尊严;不得因个人情绪或者好恶,恣意实施惩戒。


目前这个规则还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阶段,但从引用的这两段可以看到, 至少它理顺了长久以来,家校之间纠缠不清的矛盾。


教师是教书,育人是家庭的责任。


很多人听到这句话会觉得刺耳,但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保障了最基本的底线,在底线之上,家庭和学校才能有更大的自由度。


不然就回到了我爸爸当年那句话的死循环,“自己亲生的家里教育不好,跑到学校和我说,你随便打随便骂,就靠你了。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


我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26年。


家长的底线不明


但只靠法律肯定是不够的,我们每个家长都需要问问自己,自己教育的底线在哪里?


大家可以去淘宝搜戒尺,都是几万的销量,好多好多的好评👇




缪缪跳楼事情发生后,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自我代入,如果我的孩子遇到了被老师打,我该怎么办?


学龄前孩子的家长估计无一例外地会说,绝不姑息;


学龄后的家长,尤其是花了大力气才进的好学校,很大一部分都会犹豫。

有的说,看看情况吧,不是严重的就算了,我们从小不也给老师打过手;我们家这孩子的淘气样,我亲生的都要吼,常常忍不住要打,也不能怪老师;


还有的说,没得选啊,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才进的学校,你说转就能转吗?即使转班转学了,其他老师也会觉得我家很难弄,会被区别对待吧。


这些话听多了,有时都会让我们这些孩子还小的父母觉得,自己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下面是我小时候的故事。


小学时,奥数特别火,我所在区有位名师,非常厉害,几十年带过的孩子很多都是历届理科状元。

当年,我爸爸托了关系,塞了蛮大一笔钱才有机会把我塞进去。


可是我不争气,第一学期成绩是38分。

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老师是从高到低报分数,低于60分开始,他就让叫到名字的孩子站起来,递给卷子的时候会训一顿,然后让他敲“毛栗子”(就是用手在脑门弹一下或者打一下)。


我是很靠后面的,他递给我的时候说,“聪明面孔,笨肚肠咯,自己先敲几下,看看脑袋里是不是都是水”。

我不肯,他骂的更凶了,然后狠狠敲了我三下,第三下,直接让我一踉跄,坐到位置上。


他说,起来,谁让你坐下去的。然后我就站了一节课。


后来,我告诉了爸爸,爸爸做了一些调查,确保我说的是事实后,当下就决定,再也没去那个奥数班了。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可惜,因为这位老师真的很厉害;少数知道情况的,也觉得我爸爸太宠了,孩子打几下没关系的。


一直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也总有老邻居说,当年如果我的数学不拖后腿,肯定会上更好的学校,说我爸爸一步踏空,步步踏空。




这周末视频时问起了爸爸。爸爸和我说了两段话,我也想和你们分享。


第一段话:


啥叫没选择,父母嘴里说出的“没选择”都是不敢承担责任的自欺欺人。人,永远都有选择,说“没选择”时,只不过你的利益天平已经有了倾斜。


是啊,哪里是“没选择”,说“没选择”的,无非是认为“孩子打几下”不如自己“付出的几百万学区房”,不如孩子“将来可能考上一个好学校”。

可是,换个角度说,如果我们付出几百万,为的是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那“更好教育”里为啥可以容得下“体罚”呢?


我们今天一时的忍,对恶的纵容,终将会反噬孩子。


有的反噬是有形的,老师的惩罚会继续;有的反噬是无形的,孩子的忍气吞声、畏惧权威,从此就埋下了种子。


做人,做父母,自己心里要有底线,触碰底线的绝不姑息。



那也有人会说,老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家长遇到啥都“反应过度”,这样孩子怎么还能尊师重教呢?


会不会还助长了孩子撒谎,想逃避学习,而冤枉老师呢?


这就是我爸爸说的第二段话:


会这么想的人是典型缺少辩证思维啊,一个人不代表一个群体,尊重这个群体,不代表某个人不会犯错。


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要么极左要么极右,都还不如我这个老头子想的清楚。这么教出来的孩子嘛,永远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那是时代的倒退啊。


是啊,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那么简单的一分为二?


惩罚变成了简单粗暴的打骂;尊重变成了无条件服从;出现某个个体问题,我们就拉黑整个群体。

我们是有责任让孩子明白,每个人,不管他是父母、老师还是校长,都会犯错。不要因为他是谁就全然接受,而是永远去思考,他说的这些,做的这些是否正确?


如果这是你觉得对的事情,不管谁反对了,你都可以和信任的大人聊。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任何人会永远正确。


电视剧《训兔记》



不可否认,好老师更多,但任何群体总会有“好坏”,而哪怕1%的可能性,我们的孩子遇到了,那就是100%


那万一是孩子撒谎呢?


如果有怀疑,作为成人的我们,可以去调查啊,而不是第一时间否定孩子,质疑孩子。


的确存在撒谎这个“万一”,那也有不是撒谎的那个“万一”。

而后者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一辈子,你怎么选?


大多数人的“高高挂起”


事发后,有一张缪缪班级群的聊天记录被发到了网上,当时大家都已经知道女孩的去世,有人提出老师没错,满屏接龙点赞。


这是我至今想起都会毛骨悚然的一幕。



我的微博转发过好几次关于缪缪事件的进展,有一条留言是这样的:


但我更想说的是,这样的集体点赞事件发生,我们会对自己更失望吧。

曾经的我们都是很清楚对和错的,但后来慢慢就模糊了,愣头青地指出老板的不对,被说不懂事;坚持让插队的人往后排,被说太计较;面对社会不公,大声抗议,被说太年轻。

再后来,我们用冷漠装扮冷静。


遇到社会问题不再第一时间发声,而是说“再看看,也许有反转”;


看到跌倒的老人不敢伸出援手,而是想“小心,那是碰瓷”;


哪怕自己孩子遇到同班缪缪这件事,不是想“赶紧了解真相,说出真相”,而是特地关照孩子,“你啥都别说,别人问你,你也说没看见,听到吗?”


失望吗?真的好失望。


我对那个不再相信人在做,天在看,相信因果报应,善恶分明的自己而失望;我对那个不再关心远处的哭声,只看自己眼前那摊,还一次又一次告诉自己“算了”、“忍了”的自己而失望。


可是,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不要总说,那是少数人,当我们不为少数人发声时,慢慢的,我们也就成了那些“少数人”。

今天,我们因为害怕权威而默许和纵容这样的老师,明天,也许我们的孩子就成了下一个受害的孩子。


从小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触及原则的问题,永远没有中间地带;


从小鼓励孩子,发觉不对的事情,即使这件事和你无关,回家也一定要告诉父母;


身体力行地让孩子看到,我们是怎么面对对错的态度。


你也许会问,普通人位低言轻,发声有用吗?


有用!


我们的发声,是让那些犹豫摇摆的人们知道,说真话、做对的事会不舒服,但错的不是我们,而是这个社会;


我们的发声,是让无数爱岗敬业的老师们知道,你们的辛苦,我们懂;不对坏人纵容,才是真正对好老师的致敬;


我们的发声,更是在提醒自己,做人可以卑微,却不能扭曲;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而辩护。


电影《熔炉》


普通人要帮助普通人,如果大环境暂时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连接更多更多不想被改变的普通人,形成联盟,创造新的生态。


普通人的微光,聚集在一起,就能照亮黑暗。


谁说我们没力量,多一次转发,少一点悲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