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啊!」


最近很多幼儿园都开学了,孩子们也开始了他们的幼儿园生活。在这个时期,当父母领孩子去上幼儿园的第一天的时候,必定有一些孩子会躲在妈妈身后,不愿意与前面这位陌生的老师见面,有时还会紧紧地握住妈妈的手不愿意松开。



这时候,如果被其他人看见了,就免不了一些人会对孩子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说的最多的,通常就是「缺乏安全感」。


到底「安全感」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胆小」的孩子真的缺乏安全感吗?


不一定!因为还有其他可能性呢!


在临床中,我们不能单单因为患者说胸闷就立马诊断为心肌梗塞,我们也不能单单因为听到有人说肚子痛就诊断为阑尾炎。


同样的,在心理学里,我们也不能单单因为有粘人、胆小、暴力等表现就直接判断孩子缺乏安全感。


这是因为,有很多其他原因可以让孩子做出同样的表现,比方说,这可能是因为母子的分离焦虑,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天生就是慢热型气质,甚至可能是因为老师看起来不友好。



安全感,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性而已。


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这些表现而感到焦虑、自责或者愧疚。不论是谁,只通过几分钟的接触就做出「安全感缺乏」的评价肯定是不正确的。


当然,这里不得不说什么是「安全感」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当宝宝出生后,医生们都会尽量让新生儿与妈妈进行肌肤接触并鼓励妈妈们进行母乳喂养。



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的第一个小时内会比较清醒,因此可以保证新生儿能够吸吮到足够的母乳;另外一方面就是,这样做可以增加母子双方的情感联结。


而这个情感联结,恰恰就是建立安全感所需要的基础。


第一次提出这个观念的,就是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分析师约翰·鲍比(John Bowlby)。他认为,母亲对孩子的需求的回应速度和质量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建立。


这个观点,正是目前在心理学界内很流行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根据目前已经被其他研究者优化修改过的「依恋理论」,通过长期观察孩子的主要行为表现,孩子们可以被分成 4 类:


1.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会把父母当作自己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和「避风港(Safe Haven)」,所以当父母在场的时候,孩子会自由地探索陌生的环境,也能自信地与陌生人说话或者玩耍;而当父母离开了,孩子就会感到有一些沮丧,但是只要等父母回来后抱一抱,孩子就能很容易地被安抚。


毕竟,这些孩子们知道,只要父母在附近,自己有需求、遇到危险了或者害怕了的时候就能随时回到父母身边。


通常来说,这类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所以当这类有安全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有更高的自尊心和更好的自立能力,而且他们比较不容易受到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此这些孩子也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建立社会关系。


2. 焦虑-抵抗非安全型依恋(anxious-resistant insecure attachment)


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会特别粘父母,因此即使父母在场,他们也不太愿意去探索陌生的环境,更不愿意与陌生人打交道。



他们所需要的就是「绝对的安全」,因此一旦父母离开了他们就会哭闹不止,而当父母回来的时候,他们会希望在父母身边但是会拒绝父母的安抚,甚至会「下手」打父母。


所以,这种类型的孩子也叫做「矛盾型依恋(ambivalent attachment)」,因为他们太矛盾了,都不知道要不要父母的安抚。


3. 焦虑-回避非安全型依恋(anxious-avoidant insecure attachment)


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反而不怎么会去粘父母,也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开而感到焦虑,更不会因为父母的回来而感到不同。


所以,这些孩子对所有人都是同一种表现——冷漠。他们不单单会对任何人表现出冷漠,还会对陌生的环境也感到冷漠,都不会怎么去探索,也不会表现出什么感情。



而且,如果这些孩子哭了,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安抚他们。也就是说,他们并不需要通过特定的人来得到安慰。


因此,这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独立、很我行我素,但是其实他们的内心并没有任何安全感。他们只是屏蔽了自己的感觉而已。


4. 紊乱/迷失型依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最后这一种是后来才加上的。属于这种类型的孩子缺乏一种固定的反应方式,有时会像抵抗型那样特别粘父母,有时却会像回避型那样冷漠。



这种类型是所有类型当中最不理想的,因为虽然前面两种非安全型依恋并不是理想的依恋,但是那都是孩子应对这个世界的特定方式,因此如果说父母是孩子为了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在这种类型里,孩子看到的镜子是支离破碎的。



这些就是依恋理论里的 4 种类型。通过了解这 4 种依恋类型我们就可以悟出,只有当父母给孩子建立起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够放开地去了解这个世界。


那父母的回应会怎么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呢?


其实,鲍比不仅仅把孩子们归类到了这 4 中依恋类型中的一种,他的团队和后续的研究人员也试图找出父母的育儿行为与每种类型的联系。


他们成功了!研究人员发现,要让孩子能够真正地独立,必须先给孩子建立起一个安全的依恋。而这,靠的就是父母是否能够及时地、适当地满足孩子早期的需求。


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及时、适当。单单快速地回应是不能够给孩子建立起一个安全的依恋的,孩子还需要父母提供正确的回应。



那什么是及时适当的回应呢?举个例子,如果父母听到自己的宝宝哭了,自己应该做的就是立马去照顾宝宝并解决掉宝宝的烦恼,而不是努力地、一味地安抚宝宝。


毕竟,如果宝宝是因为饿了而哭闹,或者说是因为拉粑粑了所以不舒服,虽然父母可以通过抱、摇、轻拍等方式使得孩子停止哭闹,但是这只是回避了问题,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得到解决。



父母的这种不适当的,或者不及时地回应,反而会让孩子得不到安全感,长期这样就会形成焦虑-抵抗非安全型依恋。毕竟,孩子会逐渐发现,只有当自己的哭闹足够强,才能引起你的重视。


而如果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父母一直坚持「哭了不抱, 不哭才抱」的态度,这就可能会让孩子形成焦虑-回避非安全型依恋。这是因为,孩子已经绝望了,孩子知道无论如何跟父母沟通都无法得到父母的回应的。


他们最终会发现,只要自己不表现出任何期望,自己就不会失望难过。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流露出任何感情。



最后,如果父母在婴幼儿出生前后因为受到过极大的创伤所以极度地抑郁,比如刚好遇到亲朋好友的离世,父母的这种消极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应对能力,因此孩子会表现出紊乱/迷失型依恋。


我看我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怎么办呢?


之前说过,不同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原因可能不尽相同,而且如果这样的行为表现只是偶尔出现的话,那就更不能因此归因到安全感上。


但是如果父母通过上面的描述,觉得自己的回应方式有改进的空间,那我是赞成父母去调整自己的行为的,而且这样也许还能改变孩子的应对方式。



要做到及时、适当的回应,这意味着父母应该做到两点:


调整自己的敏感性,以此能够更早地接收到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


调整自己的回应方式,去思考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需要怎么做。


一个很好的调整方式就是多跟孩子玩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游戏。比方说,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把孩子的一条腿与自己的一条腿绑在一起,与另外一个团队比赛谁先到目的地;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父母还可以与孩子在同一个团队里玩大富翁,或者踢足球、打双人羽毛球。



这些团队游戏都需要父母变得更加敏感并做出正确的回应。通过多次地这样玩,不仅能够让父母的回应变得更好,而且也能够逐渐提升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因此会有更好的默契。


总 结


虽然我们不能单单通过孩子的某一种行为就判断为安全感的缺乏,但是早期的依恋关系对安全感的建立相当的重要。


而这,跟父母对孩子的回应速度和质量都有关系。所以,父母是否能够及时地、适当地进行回应,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行为举动。


不过,父母不要因为自己一次两次地没有及时地回应而感到内疚,因为只有长期地、持续地保持同一种回应才可能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觉得自己的回应方式可以改进,一个调节自己的回应方式很好的办法就是,多跟孩子玩需要团队协作的游戏。


这样做,父母不仅会变得更加敏感并做出适当的回应,还能提升孩子的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默契也会变得更好。


- 参考文献 -

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I: Attachment.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1. ISBN 9780140212761.


Bowlby J. Separation anxiety. Int J Psychoanal. 1960;41:89-113.


Aronoff J. Parental Nurturance in the Standard Cross-Cultural Sample: Theory, Coding, and Scores. Cross-Cultural Research. 2012;46(4):315–347. doi:10.1177/1069397112450851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